2018年10月26日,YOCSEF杭州在CNCC 2018会场的304会议室主办了论坛“青年学者发展之路”。
本次论坛由YOCSEF杭州主席、浙江大学教授邓水光和YOCSEF杭州AC、浙江大学副教授王梁昊主持。
邀请了国内外6位杰出青年学者,分别是来自清华大学的唐杰、北京大学的刘譞哲、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的夏鑫、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金融系的胡大宁、清华大学的张超以及浙江大学的纪守领。各位学者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分享了他们眼中的研究。
60个座位的会场坐无虚席,场内超过100位听众,其中有30多位听众全程站着听完,还有听众被挤在门外…
第一环节:6位青年学者分享,干货满满
唐杰:“用咖啡的精神做学问”
唐杰以喝咖啡上瘾类比痴迷学术研究的精神,阐述了学术研究的冰山模型、交流与思辨的重要性以及做学问的四个阶段,逐步深入地分享了如何从入门到成为合格博士的研究心得。
他认为,做研究首先要树立顶天立地的研究目标,即做最深入的理论研究;做最实用的应用系统。同时,做研究当立足于人品,注重广阔的知识、专注力、工作的完整性、扎实性、英语和编程能力的积累。结合其在知识发现与知识工程方向的研究,深入阐述其自己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做到顶天立地;
其次,做研究要注重交流与思辨,他侧重分享了如何跟不同level的人进行交流,好的演讲所具备的条件;
然后,站在研究生和指导老师的角度,唐老师循序渐进地分享了做研究的四个阶段,包括如何入门、如何实现头脑风暴、如何独立地创新以及如何成为teamleader。其中,唐老师侧重强调研究需注重工作的扎实性、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最后,唐杰以培根的读、书、写(阅读使人渊博、辩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细)观点,总结并结束了报告。
刘譞哲:“从武侠小说中感悟科研”
刘譞哲首先介绍了自己在北京大学所从事的学习与科研工作的经历,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介绍了他的研究方向:基于服务的软件工程方法与系统。结合金庸武侠中的经典人物与事件,从四个维度,逐步递进、引人入胜地分别分享了他眼中的科学研究:
有用的研究应该具备三个特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学之大者,为国为民”、“中国的,就是世界的”
从修炼武功的角度,研究可分为因物逐物、不囿于物、物我两忘三个阶段;
研究者应具备的研究素质有:兴趣、勤奋、执念、权变和精博
对待江湖中的“名”与“利”,应做到淡泊名利,做好自己
夏鑫:“我的研究之旅—立足我国、放眼世界”
夏鑫以浙大竺可桢老校长的“到浙大来做什么”、“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两个问题引入他的报告,幽默风趣,款款而谈。其将自己的研究经历分为4个阶段,并分享了各个阶段中研究心得:
第一阶段:在浙江大学,在导师的帮助与支持下,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人生目标;
第二阶段:在新加坡的管理大学,感受研究的激情和努力工作的气氛,从一开始的连续五次投稿被拒锻炼出的抗压能力,到论文被顶级期刊接受时修改过程中所锻炼出的耐心、仔细、认真的素质;总结出了做研究所需要的六项素质:努力工作、抗压、不急不躁、欲速则不达、自我激励和坚强勇敢的心;
第三阶段:在UBC大学,在GailMurphy教授的引领下,总结出了四项研究的原则:从实际中寻找问题、思考的深度决定论文的深度、要为软工Community贡献新的研究内容、不要follow别人的工作;
第四阶段:在其现在的工作单位蒙纳士大学,总结出要站在高维空间轰炸低维空间、减少或者避免follow别人的工作、思考、思考、再思考的科研心得。
最后,夏鑫总结了自己在软工领域里所取得的辉煌成果,并回答了竺可桢老校长的两个问题:来浙大学习的是思维的方式、锻炼坚定的意志;毕业后找到热爱的事业,并为之奋斗一生。
胡大宁 :“关于交叉学科研究的一些想法”
胡大宁结合自己在浙江大学计科专业、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亚利桑那大学管理信息系统专业、香港城市大学信息系统系、瑞士苏黎世大学商学院信息系统系和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金融系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从Why、What、How三个维度,阐述了为什么做交叉研究、什么是交叉研究、以及如何做交叉研究。
关于为什么要做交叉研究,他认为,新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出现,经常是在学科边缘或交叉点上、在传统学科的交叉边缘领域更可能获得突破;
关于什么是交叉研究,他从难度等级逐渐递进的角度,阐述了不同交叉学科研究场景下交叉研究的内容:学科1研究方法/模型+学科2应用问题;学科1研究方法/模型+学科2研究方法/模型;以及学科1理论+学科2理论的融合创新。
关于如何做交叉研究,他给出了三个原则:选择最创新和最具影响力的交叉边缘研究方向、个人擅长的学科1研究方法/模型-> 学科2高水平会议、杂志或高水平(问题导向的)综合性杂志、在相关学科会议上宣传介绍自己擅长的交叉学科方法、成果、大数据集和交叉研究方向并寻找潜在合作者。
张超:“从一个01世界到另一个01世界”
张超从其在北京大学、Berkeley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求学和研究经历出发,介绍了其从数学转向计算机安全研究的历程,并分享他在计算机安全领域的研究心得。
他认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都是由0和1构成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有着相通之处,也有迥异的地方。数学是追求自洽的形式系统,却存在不完备定理的天花板;计算机科学则以图灵机为灵魂,但是面临停机等不可判定问题。具体而言,数学追求严谨和完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打破了美梦,也指明了认识世界的方向;计算机以工程的方式实现了数学运算,比如图灵机刻画了计算机的极限,Rice定理表明了程序分析的极限。
在计算机安全领域,他介绍了他在网络漏洞(网络空间幽灵)方面的研究工作,并指出安全问题是无法完美解决的,研究应侧重于提高攻击成本和降维打击。
纪守领:“从无线网络优化到人工智能安全”
纪守领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讲述他是如何受其自身的兴趣驱动,从最初的从事无线网络容量分析与协议优化,接而转向信息安全领域,到目前从事人工智能安全研究的研究经历,并分享了他在研究过程中的失败与经验。他认为从事科学研究,应从兴趣出发,保持良好的心态。
第二环节:圆桌论坛答疑解惑气氛热烈
6位讲座嘉宾的分享,在听众们之间引起了强烈共鸣,吸引了一百二十余名听众的参与,会场上掌声雷动。在第二环节,听众们从如何做研究、如何将研究应用到工业界的实际问题中、如何培养学生、读完硕士之后要不要继续读博等方面。
现场的问题:
1、用三点概述总结如何做研究的问题。
唐杰认为,做研究应包括定位、注重交流与思辨和工作整理三点;
刘譞哲认为从武侠的角度,做研究应做到怡情、忘忧和感悟;
夏鑫认为做研究,应做到抗压、自我激励以及与学生一起成长;
2、就网络攻防领域,网络表征学习方向未来的发展问题。
唐杰认为,应结合认知领域的知识,从generator的角度出发,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
3、就如何将科研领域关于服务计算的理论成果,运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并获得收益的问题。
刘譞哲介绍了其团队在服务仓库方面所从事的遗产系统和存量代码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该成果在工业界的运用情况;
4、就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问题。
唐杰认为,做研究不一定要追求高效,应侧重交流与思辨;
5、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
6位嘉宾均认为因注重因材施教。同时,纪守领提出,也应侧重帮助学生确定兴趣和目标;刘譞哲老师强调导师自身要注重以身作则。
6、就硕士毕业后要不要读博士、如果读博士,该选择国内还是国外的博士问题。
夏鑫认为,应该继续读博士,博士的乐趣在于能够创造知识;从顺应国家政策导向的角度,可选择国外博士;
张超认为,应结合自身的条件进行客观选择,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读博士;
唐杰、刘譞哲和纪守领三位老师则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们认为,读博需要的是坚韧不拔的毅力,没有自发的motivation,很难在科研领域做出很好的成果;并且企业界也有很多的机会,也能够做出漂亮的成果。
提问环节在热情欢快的氛围中进行着。由于时间关系,主持人不得不终止了听众的提问。听众们意犹未尽,并给予该论坛高度的评价。
为活跃论坛气氛,论坛还为到场听众精心准备了礼物并且设置了抽奖。抽奖环节穿插在前两个环节中执行,将论坛的气氛推向了一波又一波的高峰。
最后,论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现场听众纷纷表示希望明年CNCC再来一场青年学者发展分享,并且希望可以增加女性学者的分享。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